树起“天线”占市场 搅动“微波”闯蓝海
通宇通讯董事长吴中林欲将公司打造成天线与微波领域的国际一流企业
人物档案
吴中林,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自1996年创办通宇通讯至今,从200平方米、5名员工创业,历经20 年的发展,2016 年成功将通宇通讯推上主板市场,带队研发的产品销往全球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基站天线技术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通宇通讯成为华为、大唐、中兴、爱立信、诺基亚上海贝尔等国际知名公司以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内运营商的合作伙伴。
您正在使用的手机,其中可能就有通宇通讯的部分成果,从2G、3G 到4G 甚至未来的5G 技术,军功章都有通宇通讯的一份,这便是吴中林入选首届中山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重要理由。从1996年下海,毅然创业,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刻苦的钻研,带领团队攻破一个个技术难题,20 多年来潜心专注天线研发,以独到的市场判断力提前介入市场,与时间赛跑快速突击,使企业持续发展并成为国内通信行业第一梯队四家企业中的一员。
创新档案里藏着一个小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移动天线都靠进口,价值500元的产品进口价高达2600美元 (当时1:8.9),吴中林意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1996年选择“下海”创业。1999年底,获悉国内要发展小灵通系统,吴中林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巨大的商机,立即组织人员研制小灵通天线。并凭借这一产品在2000年顺利通过UT斯达康认证,占领了中国小灵通天线45%的市场份额。
20多年来,吴中林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研发。吴中林搬出厚达10厘米的创新档案,讲述了当年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故事。2009年,通宇通讯研发的TTD智能天线真正实现产业化。其实开始是西门子提出了单极天线的概念和方案,但无法实施,通宇通讯研发团队通过10个月的研究没有进展,吴中林亲自到实验室看结果,发现实验室做得到,但到了户外就无法使用,断言此方案行不通。于是,吴中林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校准藕合盘技术,让TTD智能天线在3G时代实现了产业化。
从未离开科研一线的“技术男”
吴中林1989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毕业后,近30年来从未离开科研一线。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也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人才是创新的根本。近年来不断抛出橄榄枝吸引高端人才。2010年,通宇通讯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6年还在芬兰设立国外研发中心。近三年,通宇通讯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分别达到4.25%、5.55%和7.6%,逐年增加,“这只是研发人员和项目的投入,不包括硬件和设备的投入。”吴中林说。正是基于吴中林重视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战略,截至2017年2月,通宇通讯获授权专利达183多件。未来,吴中林将以新研发大楼及全球最大的微波测试场的投入使用为契机,立志把公司打造成为天线与微波领域的国际一流企业。
获奖感言
很荣幸获得首届中山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荣誉称号,对本人和通宇通讯都是鞭策,是动力也是压力。移动通信产品更新快,作为通信行业的科技型企业,通宇通讯靠技术创新和进步一步步发展起来,多年来始终坚持“加强技术创新,保护创新成果,管控潜在风险,培育核心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方针。目前,通宇通讯正在专注5G 技术和滤波器技术,力图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
建言献策
通信产业很大,但中山与通信相关的企业不多,希望能借助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建设,引进一些相关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形成聚集效应。
市委市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出台了不少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可否有鼓励高端人才到中山创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在世界500强企业做到某某职位以上或发明过某某专利的这些人才,给予创业优惠政策,他们的到来会形成一定影响力,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才扎根中山。
来源:《中山日报》2017年3月16日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