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工作动态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共话高质量发展 西电共青团举办首期“青春对话”活动
时间:2024-06-11 10:51:14来源:校团委点击: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雨恒)为进一步发挥学校电子信息学科优势,以共青团工作内涵式发展促进一流大学建设,6月6日,校团委举办首期“青春对话·人工智能助力青年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圆桌讨论会。B站百万粉丝up主、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后于建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准聘副教授闫杰熹等青年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拥有不同团学及教育背景的一线团干部、辅导员代表等参与交流讨论。校团委书记傅超和有关同志参加活动。

“青春对话”圆桌讨论会是西电共青团围绕持续深化新时代团学工作模式,创新打造的以集思广益、小而精为鲜明特点的青年学生工作系列研讨活动。活动以“打破团学工作开展的思维定势,突破固化圈层”为切入点,以“青年真感知、应用有实效”为导向,基于学校专业特色,邀请更多维度、更大范围、不同背景经历的“大专家”“大学者”“大团队”每期就一个青年学生工作热点话题进行研讨,以此实现西电共青团从“活动团”到“研学团”的内涵式转变,探索成为高校共青团发展改革的引领和标杆。

此次讨论会以人工智能技术在团学工作的应用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校团委副书记于志斌、书院团组织负责人王禛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教育的“术”,但不能改变教育的“道”,应围绕“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四要素,通过构建“人工智能+辅导员”模式等发挥新技术在育人工作上的价值。闫杰熹、于建国分别从专业技术角度,基于学生能力画像指标选取对学生能力分析等系统的建立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通过团队搭建的“渐构Modevol”平台,验证了将“科学建模化的理论”和“智能化的AI”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双向互动实效性。机电工程学院马雨桐,电子工程学院吴紫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汪龙、寇大为等一线学生工作代表也积极参加了讨论,他们结合个人求学与工作经历,认为应积极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做到“先行先动”,感受人工智能技术在启发型、归纳型工作上的独特优势,逐渐将其有效融入日常育人工作,从而更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傅超认真听取发言,与大家互动探讨。她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应用为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青年学生工作创新,并以学校人工智能建设成果中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应用为例,提出人工智能助力青年学生工作不仅要明确应用场景,还要具备“能应用、能推广、可借鉴、有实效”四大特点。

活动最后,大家结合学校“成长在西电”自我发展提升计划重点工作进行专题讨论,提出可以通过对现有学生成长案例库标签式分类实现人工智能“经验型”推荐,设计算法智能匹配并给出与学生自身经历类似的成长故事和路径案例,让成长案例精准投放、让普通学生找到方向,为进一步做好学生发展指导、引导学生有意识自主规划成长路径提供“青”字方案。这一方法也可应用于基层团组织建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个工作领域,具有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上一条:西电第十一届来华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举办
下一条:研工部举办第七期研究生自我发展训练营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共话高质量发展 西电共青团举办首期“青春对话”活动
发布时间:2024-06-11 10:51:14来源:校团委点击:我要评论: 0

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雨恒)为进一步发挥学校电子信息学科优势,以共青团工作内涵式发展促进一流大学建设,6月6日,校团委举办首期“青春对话·人工智能助力青年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圆桌讨论会。B站百万粉丝up主、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后于建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准聘副教授闫杰熹等青年专家学者以及部分拥有不同团学及教育背景的一线团干部、辅导员代表等参与交流讨论。校团委书记傅超和有关同志参加活动。

“青春对话”圆桌讨论会是西电共青团围绕持续深化新时代团学工作模式,创新打造的以集思广益、小而精为鲜明特点的青年学生工作系列研讨活动。活动以“打破团学工作开展的思维定势,突破固化圈层”为切入点,以“青年真感知、应用有实效”为导向,基于学校专业特色,邀请更多维度、更大范围、不同背景经历的“大专家”“大学者”“大团队”每期就一个青年学生工作热点话题进行研讨,以此实现西电共青团从“活动团”到“研学团”的内涵式转变,探索成为高校共青团发展改革的引领和标杆。

此次讨论会以人工智能技术在团学工作的应用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校团委副书记于志斌、书院团组织负责人王禛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教育的“术”,但不能改变教育的“道”,应围绕“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四要素,通过构建“人工智能+辅导员”模式等发挥新技术在育人工作上的价值。闫杰熹、于建国分别从专业技术角度,基于学生能力画像指标选取对学生能力分析等系统的建立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通过团队搭建的“渐构Modevol”平台,验证了将“科学建模化的理论”和“智能化的AI”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双向互动实效性。机电工程学院马雨桐,电子工程学院吴紫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汪龙、寇大为等一线学生工作代表也积极参加了讨论,他们结合个人求学与工作经历,认为应积极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做到“先行先动”,感受人工智能技术在启发型、归纳型工作上的独特优势,逐渐将其有效融入日常育人工作,从而更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傅超认真听取发言,与大家互动探讨。她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应用为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青年学生工作创新,并以学校人工智能建设成果中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应用为例,提出人工智能助力青年学生工作不仅要明确应用场景,还要具备“能应用、能推广、可借鉴、有实效”四大特点。

活动最后,大家结合学校“成长在西电”自我发展提升计划重点工作进行专题讨论,提出可以通过对现有学生成长案例库标签式分类实现人工智能“经验型”推荐,设计算法智能匹配并给出与学生自身经历类似的成长故事和路径案例,让成长案例精准投放、让普通学生找到方向,为进一步做好学生发展指导、引导学生有意识自主规划成长路径提供“青”字方案。这一方法也可应用于基层团组织建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个工作领域,具有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本月热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