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要闻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恢复高考40年|裘雪红:大学是岁月最好的馈赠
时间:2017-10-09 14:35:37来源:新闻中心点击:

前言: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迄今已40年整。翻开尘封的校史档案,有据可查的西电77、78级学生共有1573人。他们当中,先后有7人当选两院院士——包为民、张尧学、王中林、武向平、段宝岩、郝跃、杨小牛,这个令西电人自豪的名单生动诠释了人才培养的“西电现象”;他们当中,100余人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成为40年来西电教学科研战线的重要中坚力量;他们当中,更多人毕业后走向社会,努力拼搏、贡献才智,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的主力军。通过恢复高考步入大学殿堂的西电77、78级校友,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个人特质,毕业后成就了精彩的人生道路,成为西电教育大眼界、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的最好体现。在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党委宣传部特推出“我的梦·时代梦·西电梦”系列主题报道,通过对77、78级杰出校友和在校教师的专访等形式,从一个侧面展示这批特殊的西电人身上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恢复高考40年|裘雪红:大学是岁月最好的馈赠

 

■记者 田敬权

初见裘雪红老师,温文尔雅,端庄娴静。辛勤地耕耘在西电教学一线三十多年的她,言谈举止间,嘴角总是挂着一丝笑容。这笑容源自她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更源于1978年夏天,那场改变命运的高考。

右三为大学时代的裘雪红(摄于老校区花园)


高考为人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户口和编制限制较多,中学生毕业后多是上山下乡走入农村或通过社会招工、在父母单位接班等方式而留在城市。然而,1977年的一则重磅消息——教育部决定恢复停摆十年的高考,使裘雪红的人生轨迹有了重大变化。

高考给了莘莘学子公平竞争走向多种工作岗位的机会。通过这条途径,孩子的就业不再拼爹,也不再受父母工作的束缚,人生的未来将由自己掌控。对于普通家庭的子女,更是改变人生轨迹的唯一契机。“如果不是高考,我会像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成为一名知青或工人,说不定我会是一名优秀的工人呢。”裘雪红打趣地说。

1978年7月20日,作为高中应届毕业生,不满17岁的裘雪红参加了高考,成为高考大军中的一员。78年夏天的高考是恢复高考后全国第一次统一考试,上至教育部下到各中学高度重视。高考前,裘雪红所在的西安市四十五中学,从4个应届毕业班中挑选出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了重点补习班,抽调了学校各科最好的老师担任主讲。考试三天,学校老师带队,学生们骑着自行车一同前往考试地点,考完再由老师带回。最终,裘雪红和十几位同学走进了大学的殿堂。当年高考610万考生,有40.2万人被大学录取,录取率约7%,可谓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当时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只有15分的英语作为参考科目不计入总分。志愿是考后估分填报”。结合老师、家长意见和自己的兴趣,裘雪红选择了当年有些“神秘”的西电和略显“高端”的遥控遥测专业。

由于西电曾经的军校背景,当年,西电对于西安普通市民就像蒙了一层面纱有一种神秘感,且入校政审较严格,好在裘雪红被以第一志愿顺利录取。拿到盼望多时的录取通知书时,她和家人非常欣喜。78年10月,她骑上自己心爱的自行车,独自驶入了西电的校园。

裘雪红感慨道,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正是40年前的恢复高考,使自己成为文革后全家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子,中学一毕业就进入了令人神往的大学校园。
大学生活有趣而多彩

对裘雪红而言,大学是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历程,紧张而快乐,丰富而多彩。

据裘雪红回顾,当年学校各系学生分楼而居,各系有自己的食堂,有自己的专用教室。裘雪红所在的计算机系学生住21号楼,原计算机系学生食堂在24号楼南边(现已不存在),计算机系专用教室在东大楼,上课自习在二、三楼,系机房在一楼。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刚起步,国民生活条件还不够好,学校里1个宿舍住6-8名学生,睡上下铺,使用公共洗漱间,晚上统一熄灯,吃饭每月定量需用饭票,粗粮较多。“我们这辈子都忘不了学校食堂的玉米面大饼和‘钢丝面’。”裘雪红风趣地说。但国家还是非常照顾大学生的,对于家境不是太好的学生每月有等级不同的经济补助,学校食堂每星期会给学生改善一次伙食。

“我们78级计算机系有2个专业,各为1个行政小班,隶属于一个行政大班,分为12个小组。两专业120多人在东大楼二楼阶梯大教室上公共课,专业课则分小班进行,文体活动由大班组织。所以,即使毕业已35年,我们同学每次聚会仍由大班组织。”裘雪红回忆道。由于78级考生众多,又比77级扩大了招生,所以学生来源广泛,年龄差距较大。“我们班120多人,年龄大者超过30,年龄小者仅15岁;有当爹的,有带工资的,有曾经的工、农、兵、知青,也有乡村教师;有思想成熟的大哥大姐,也有身心尚在发育的小弟小妹。像我们这种未离开过校门、未经历过世事的‘小孩们’,听着老大们天南地北地‘聊天’、跟着老大们不问缘由地‘做事’、受到老大们隔三差五地‘教诲’,五味杂陈,也乐在其中。正是这芸芸众生,成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77、78级大学生最具时代特征的标签就是学习刻苦。有许多大龄学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带动了当时的整体学风。裘雪红自豪地说,“我们的学习是自觉自愿的,晚自习都极少有人缺席,抄作业、逃课和作弊更是会遭到大家的鄙视,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是我们的常态。学习好的同学会被羡慕,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会被帮助,明显可以感觉到暗中较劲相互比拼的气氛。”

裘雪红强调:“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群敬业且有学识的老师。我们常常惊讶于他们超强的记忆,他们总能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我们常常佩服他们聪慧的智力,他们总能另辟蹊径,令人眼前一亮。我们的几位数学老师、物理老师、专业课老师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我们也有丰富的课余生活。”说到这里裘雪红敞开了话匣子,“我们在校办工厂做过车工,在农场收过麦子;每周末服从班里组织打扫校园指定卫生区,每年春季参加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参加过修整操场,参加过修建花园。每年的运动会是大家最开心的日子,参赛的、加油的,人人乐在其中;每年的校文艺汇演和过年过节的班级文艺演出,参演的、观看的也是其乐融融;最盼望的是每周末的免费露天电影,正面看反面看各有情趣。各系周末交谊舞会(学生自发的)青春四溢,引力巨大;计算机系足球队出赛也是场面火爆,圈粉众多。当然,在上述同学调剂课余生活之际,自习室里总能看到很多在用功学习的同学。”

那时的西电,明文禁止在校生谈恋爱,“但在我们这种年龄相差10多岁、经历多样化的学生中,青春的躁动怎能遏制得住,我们班最终还是成就了七对夫妻。这也是大学丰富多彩的一个侧面吧,让我们至今津津乐道。”

“四年的同吃同住同学习,让我们这120多人结下了不解的西电情,建立了纯真的同学情。”裘雪红总结道。


无私奉献是崇高的

当时,由国家统分的西电毕业生主要去向是部队、科研所、国企,许多是“三线”单位,地处偏远。高校办学当时也逐步走入正轨,需要优秀师资。裘雪红因学习成绩较好而留在了西电。

受军队办学历史影响,为国为民为公的奉献精神和意识在西电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不断影响着裘雪红和她身边的人;老一辈导师的言传身教让她继承了讲奉献、能吃苦、肯钻研的西电精神;王宝树、李伯成、侯伯亨等老师们认真的工作态度,思路清晰透彻地讲解,工整的板书,成为她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榜样。

正是在这种理念和榜样的驱动下,她认真育才,辛勤工作。经过多年积累,她所负责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两门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均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她主编的相关教材均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精品教材。

在裘雪红看来,奉献就应该是无私的,诚信就应该是无条件的,无私、诚信并不吃亏,反而是件很崇高的事。“从大学生活中我学会了宽容,从大学工作中我学会了奉献,大学,是岁月给我最好的馈赠。”

上一条:硕果累累:盘点“一带一路”双创教育校长论坛
下一条:做三有西电人丨通院引导学生争做“三有”西电人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恢复高考40年|裘雪红:大学是岁月最好的馈赠
发布时间:2017-10-09 14:35:37来源:新闻中心点击:我要评论: 0

前言: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迄今已40年整。翻开尘封的校史档案,有据可查的西电77、78级学生共有1573人。他们当中,先后有7人当选两院院士——包为民、张尧学、王中林、武向平、段宝岩、郝跃、杨小牛,这个令西电人自豪的名单生动诠释了人才培养的“西电现象”;他们当中,100余人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成为40年来西电教学科研战线的重要中坚力量;他们当中,更多人毕业后走向社会,努力拼搏、贡献才智,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的主力军。通过恢复高考步入大学殿堂的西电77、78级校友,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个人特质,毕业后成就了精彩的人生道路,成为西电教育大眼界、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的最好体现。在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党委宣传部特推出“我的梦·时代梦·西电梦”系列主题报道,通过对77、78级杰出校友和在校教师的专访等形式,从一个侧面展示这批特殊的西电人身上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恢复高考40年|裘雪红:大学是岁月最好的馈赠

 

■记者 田敬权

初见裘雪红老师,温文尔雅,端庄娴静。辛勤地耕耘在西电教学一线三十多年的她,言谈举止间,嘴角总是挂着一丝笑容。这笑容源自她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更源于1978年夏天,那场改变命运的高考。

右三为大学时代的裘雪红(摄于老校区花园)


高考为人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户口和编制限制较多,中学生毕业后多是上山下乡走入农村或通过社会招工、在父母单位接班等方式而留在城市。然而,1977年的一则重磅消息——教育部决定恢复停摆十年的高考,使裘雪红的人生轨迹有了重大变化。

高考给了莘莘学子公平竞争走向多种工作岗位的机会。通过这条途径,孩子的就业不再拼爹,也不再受父母工作的束缚,人生的未来将由自己掌控。对于普通家庭的子女,更是改变人生轨迹的唯一契机。“如果不是高考,我会像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成为一名知青或工人,说不定我会是一名优秀的工人呢。”裘雪红打趣地说。

1978年7月20日,作为高中应届毕业生,不满17岁的裘雪红参加了高考,成为高考大军中的一员。78年夏天的高考是恢复高考后全国第一次统一考试,上至教育部下到各中学高度重视。高考前,裘雪红所在的西安市四十五中学,从4个应届毕业班中挑选出成绩较好的学生组成了重点补习班,抽调了学校各科最好的老师担任主讲。考试三天,学校老师带队,学生们骑着自行车一同前往考试地点,考完再由老师带回。最终,裘雪红和十几位同学走进了大学的殿堂。当年高考610万考生,有40.2万人被大学录取,录取率约7%,可谓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当时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只有15分的英语作为参考科目不计入总分。志愿是考后估分填报”。结合老师、家长意见和自己的兴趣,裘雪红选择了当年有些“神秘”的西电和略显“高端”的遥控遥测专业。

由于西电曾经的军校背景,当年,西电对于西安普通市民就像蒙了一层面纱有一种神秘感,且入校政审较严格,好在裘雪红被以第一志愿顺利录取。拿到盼望多时的录取通知书时,她和家人非常欣喜。78年10月,她骑上自己心爱的自行车,独自驶入了西电的校园。

裘雪红感慨道,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正是40年前的恢复高考,使自己成为文革后全家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子,中学一毕业就进入了令人神往的大学校园。
大学生活有趣而多彩

对裘雪红而言,大学是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历程,紧张而快乐,丰富而多彩。

据裘雪红回顾,当年学校各系学生分楼而居,各系有自己的食堂,有自己的专用教室。裘雪红所在的计算机系学生住21号楼,原计算机系学生食堂在24号楼南边(现已不存在),计算机系专用教室在东大楼,上课自习在二、三楼,系机房在一楼。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刚起步,国民生活条件还不够好,学校里1个宿舍住6-8名学生,睡上下铺,使用公共洗漱间,晚上统一熄灯,吃饭每月定量需用饭票,粗粮较多。“我们这辈子都忘不了学校食堂的玉米面大饼和‘钢丝面’。”裘雪红风趣地说。但国家还是非常照顾大学生的,对于家境不是太好的学生每月有等级不同的经济补助,学校食堂每星期会给学生改善一次伙食。

“我们78级计算机系有2个专业,各为1个行政小班,隶属于一个行政大班,分为12个小组。两专业120多人在东大楼二楼阶梯大教室上公共课,专业课则分小班进行,文体活动由大班组织。所以,即使毕业已35年,我们同学每次聚会仍由大班组织。”裘雪红回忆道。由于78级考生众多,又比77级扩大了招生,所以学生来源广泛,年龄差距较大。“我们班120多人,年龄大者超过30,年龄小者仅15岁;有当爹的,有带工资的,有曾经的工、农、兵、知青,也有乡村教师;有思想成熟的大哥大姐,也有身心尚在发育的小弟小妹。像我们这种未离开过校门、未经历过世事的‘小孩们’,听着老大们天南地北地‘聊天’、跟着老大们不问缘由地‘做事’、受到老大们隔三差五地‘教诲’,五味杂陈,也乐在其中。正是这芸芸众生,成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77、78级大学生最具时代特征的标签就是学习刻苦。有许多大龄学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带动了当时的整体学风。裘雪红自豪地说,“我们的学习是自觉自愿的,晚自习都极少有人缺席,抄作业、逃课和作弊更是会遭到大家的鄙视,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是我们的常态。学习好的同学会被羡慕,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会被帮助,明显可以感觉到暗中较劲相互比拼的气氛。”

裘雪红强调:“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群敬业且有学识的老师。我们常常惊讶于他们超强的记忆,他们总能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我们常常佩服他们聪慧的智力,他们总能另辟蹊径,令人眼前一亮。我们的几位数学老师、物理老师、专业课老师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我们也有丰富的课余生活。”说到这里裘雪红敞开了话匣子,“我们在校办工厂做过车工,在农场收过麦子;每周末服从班里组织打扫校园指定卫生区,每年春季参加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参加过修整操场,参加过修建花园。每年的运动会是大家最开心的日子,参赛的、加油的,人人乐在其中;每年的校文艺汇演和过年过节的班级文艺演出,参演的、观看的也是其乐融融;最盼望的是每周末的免费露天电影,正面看反面看各有情趣。各系周末交谊舞会(学生自发的)青春四溢,引力巨大;计算机系足球队出赛也是场面火爆,圈粉众多。当然,在上述同学调剂课余生活之际,自习室里总能看到很多在用功学习的同学。”

那时的西电,明文禁止在校生谈恋爱,“但在我们这种年龄相差10多岁、经历多样化的学生中,青春的躁动怎能遏制得住,我们班最终还是成就了七对夫妻。这也是大学丰富多彩的一个侧面吧,让我们至今津津乐道。”

“四年的同吃同住同学习,让我们这120多人结下了不解的西电情,建立了纯真的同学情。”裘雪红总结道。


无私奉献是崇高的

当时,由国家统分的西电毕业生主要去向是部队、科研所、国企,许多是“三线”单位,地处偏远。高校办学当时也逐步走入正轨,需要优秀师资。裘雪红因学习成绩较好而留在了西电。

受军队办学历史影响,为国为民为公的奉献精神和意识在西电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不断影响着裘雪红和她身边的人;老一辈导师的言传身教让她继承了讲奉献、能吃苦、肯钻研的西电精神;王宝树、李伯成、侯伯亨等老师们认真的工作态度,思路清晰透彻地讲解,工整的板书,成为她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榜样。

正是在这种理念和榜样的驱动下,她认真育才,辛勤工作。经过多年积累,她所负责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两门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均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她主编的相关教材均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精品教材。

在裘雪红看来,奉献就应该是无私的,诚信就应该是无条件的,无私、诚信并不吃亏,反而是件很崇高的事。“从大学生活中我学会了宽容,从大学工作中我学会了奉献,大学,是岁月给我最好的馈赠。”

责任编辑:田敬权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本月热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