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泽玉)5月31日下午,在图书馆,马克思主义学院申超老师组织了“科技与人文的跨越与融合”的文理对话。本次活动特邀电子工程学院邓军教授和辅导员张玲老师作为嘉宾,来自电子信息大类、计科院、经管院的同学、电子工程学院部分入党积极分子、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研究生共30余人参与此次活动。大家围坐一起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的交流研讨会。
讨论之前,申超老师先提出了三个问题:科技与人文存在边界吗?如何寻找科技与人文的交叉点?修习人文如何推动科学研究?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入今天主题。
讨论开始,邓军教授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浅谈人文精神和理工精神”专题报告,首先邓老师从“什么是理工精神和人文精神?”问题出发,引导大家思考思维意识的多样性,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训练逻辑与推理,培养学问与情怀,继承西电的工匠精神。
其次,如何去寻找科技与人文的交叉点呢?邓老师介绍自己“崇科学、尚工程、修人文、求创新”的教学主张。邓老师以写作文类比,要写好一篇作文,一定要引起他人的情感共鸣,而要引起他人的情感共鸣,首先要引起自己的共鸣,这便是人文中“爱”的诠释。同样,想要做好工程,做深理论,也要有一颗“爱”的心,邓教授举了钱学森的一句名言:“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想要成为那样伟大的人,仅仅技术过硬是不够的,一定要有爱国,爱人民之心。
再次,对于修习人文助推科学研究方面,邓老师强调科技与人文属于修术与修心的关系,介绍了蚁群算法原理背后的人文与科学的思考。邓军老师引用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认为站在理工和人文视角解析这句诗会得出不同的认识,这启发我们要勇于跳出学科思维的桎梏,兼收并蓄,广纳百川,才能迎来学业的突飞猛进。
随后,围绕邓军老师的报告,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李泽玉同学认为理工精神不仅在于严谨的求证,更在于大胆的假设,数学和物理是非常浪漫的学科,在其中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更加认识到世界的奇妙。只有提出新颖的理论,即使错误,那也是有很价值的。理工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而人文精神是在认识自己。魏珞同同学讲述了自己尝试用模型将人文与科技结合,用量子纠缠原理解释科技人文之间的关系。荣钰成同学分享了自己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观念转变对于学习理工学科的促进。冯筱晗同学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增强出题人的意识,汲取人文中实证的经验和方法,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去展开学习与工作。姚安和李明轩同学都聚焦了怎样观察和描绘世界角度,认为科技与人文的交叉点上就是全面发展自己,要感受美,养成正确的观念。余文杰同学认为科学没有国界,人文与科技在许多方面存在交叉,例如天文学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人文科技之间的密切关系。文雨点同学提到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举出苹果公司推出的Vision Pro为例,讨论了科技标准的问题。蔺梓铭同学从手机的发展出发,谈到iPhone对按键手机形态产生变化来举例,论述了人文关怀对于这个创造的重要作用。电子工程学院入党积极分子陈雨龙同学结合邓老师提到务实与务虚的观点,提出科学研究不能缺乏人文元素的融入,举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阴阳”概念对于科技发展的影响,主张注重逻辑模拟和情感交流,培养综合素质的科学思维。
在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邓军老师指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是应该坚持“难亦不怯”的精神。申超老师指出,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存在巨大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科技属于求知型学术,人文属于解释型学术,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水乳交融,而非泾渭分明。
张玲老师最后进行了总结,认为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观点非常精彩,引人深思,体现了西电师生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并推荐《从一到无穷大》、《人类简史》两本图书作为同学们进行拓展学习的参考资料。
本次“学马观史”的文理对话活动主题报告发人深省、师生讨论热烈、取得圆满成功!